
从平江城区出发,向西北方向行驶约28公里,这里就是张文彬故居所在地——平江县浯口镇东港村。这个翠绿环绕,古朴清幽的自然村,便是张文彬十六岁前生活与学习的地方。
▲东港村风貌
英雄故居寻红色足迹
来到村中的故居前,映入眼帘的是一幢晚清民国初期风格的古民居,黄土青瓦,石块打基,门前立着“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牌,斑驳的院墙诉说着岁月沧桑,却掩不住荡漾其间的一股浩然英雄气。
▲图为张文彬故居俯拍图、侧拍图
迈步而进,房屋便全部映入眼帘,故居主要由东、西厢房、后屋、过厅、耳室等组成,占地面积275.1㎡。
▲张文彬故居正门
从中厅堂门口走进东厢房,最为吸引人的是摆放在正对门口柜子上的张文彬照片。这张黑白肖像照片中,张文彬身着西装,短发乌黑,大耳浓眉,长方脸,略显清瘦,然目光深沉而坚毅。东港村支部书记刘均良和张文彬侄孙张文高走到照片前,拿出干净的抹布,一起附下身子擦拭相框上的灰尘,寄托着对张文彬烈士无尽的缅怀与思念。
▲刘均良和张文高为张文彬烈士照片拭灰
刘均良带领我们来到故居前的陈列室里,他对烈士的生平事迹熟记于心,信步向我们介绍着每一处布展。展厅墙上一张张的图文史实,静静地诉说着张文彬烈士一生短暂而非凡的革命历程。
▲张文彬烈士旧照
张文彬文韬武略,地位显赫,非常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党早期重要的创始人之一。他担任广东省委书记时,在他的领导下,培养和储备了大量人才和骨干力量,为后来广东的解放提供了干部队伍和组织保证。美国女作家尼姆·威尔斯在《续西行漫记》一书中称他是“中共第一流青年政治家”。
▲1933年12月,张文彬(左五)与红一方面军部分领导人在福建建宁合影。
一张照片背后的红色故事
在展厅里“印象张文彬”部分的最高处,记者被一张发黄的历史照片所吸引。据刘均良介绍,这是1937年春摄于西安的一张珍贵照片,照片上有两张非常熟悉的面孔,后排右一是周恩来、后排左三是叶剑英,张文彬坐在中排左二。
▲1937年春张文彬在西安与周恩来、叶剑英等领导合影
刘均良告诉记者:“西安事变时,张文彬担任中共中央秘书长,他是作为中共中央的秘使到西安的。”另据相关资料介绍,西安事变爆发后,党中央派周恩来、博古和叶剑英组成中央代表团,参加调解谈判。张文彬到机场迎接他们,并代表西安地下党组织向他们汇报了西安事变的发生经过和有关方面人员的思想动态,给中央代表团提供了具体的第一手资料。在谈判期间,他协助周恩来做了不少有益的思想宣传工作。当时,西安的爱国军民普遍要求杀蒋抗日。张文彬根据党中央的指示,通过我党的西安地下组织,向爱国军民宣传联蒋抗日的道理。他打了一个比方:一家两兄弟正在打架,突然外边来一伙杀人放火的强盗,该怎么办?是继续打下去呢?还是团结起来先撵走强盗,然后再分清谁是谁非?通过宣传,大家认识到大敌当前,能说服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就会使中国免于被日寇灭亡,争取一个好的前途。如果杀掉蒋介石,不仅不能停止内战,还会引起更大规模的内战。
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后,张文彬继续留在西安,在杨虎城的十七路军挂了一个少校秘书的职务,穿上了十七路军的军服,继续做党的抗日统一战线工作。1937年5月,张文彬任红军驻兰州办事处主任,为营救被关在兰州集中营的西路军指战员做了大量工作,终于使被关押的西路军指战员回到党的怀抱,并领导开展了著名省港“秘密大营救”;他因“南委、粤北省委事件”被捕而身陷囹圄,英勇不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最后于1944年8月牺牲在江西省泰和县,当时年仅34岁。
英魂不灭 浩气长存
东港村干部及村民谈起张文彬烈士,个个肃然起敬,村民张国勇说张文彬烈士为革命事业献出宝贵的生命,他永远活在家乡人心中。陪同采访的村支委委员朱燕红也表示,她也是在聆听张文彬的故事中长大的,张文彬的革命精神一直影响着她。
▲1938年张文彬出席工人六届六中全会,与彭德怀、朱德、贺龙等合影
张文高对记者说:“2010年广东省委粤北省委历史陈列馆开馆仪式,我作为他的侄孙之一被当地政府邀请出席,还受到原广东省委书记汪洋的亲切接见,这是我们终生难忘的回忆。我们后辈能够去宣传并学习他的故事,我感到特别光荣与自豪!”
▲1938年,张文彬(右一)在延安马列学院学习期间,同朱德等在一起
刘均良说,东港村计划将党课“搬到”烈士故居,组织村内党员干部定期开展学习,讲述张文彬烈士英雄事迹,促使党员干部厚植爱党爱国的社会主义情怀。同时,还计划让张文彬烈士故事走进当地校园思政课堂,教育引导广大学生在实践中感悟革命故事,传承红色精神。
(本文部分参考资料来源于《平江共产党人的故事》,图片来源于张文彬烈士故居)
责编:李彬
来源:平江县融媒体中心
下载APP
分享到